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我們都是瘋子


不知道小師妹和我交換了《瘋子的世界》看完沒有,但她給我的那本《前世今生來生緣》我早就看完,最近亦無聊地把《瘋子》再看一遍了。且慢,再看一遍? 不是借出去了嗎? 是這樣的,我之所以知道這本書,是機緣巧合下聽說到,然後我就上網去找,找到一個網上連載版(也就是作者當年發的貼),我越看越起勁,所以第二天就跑到書局買書,再一口氣讀完。大概都是兩年前的事了。

兩年來再經歷了一些事,看過其他亂七八糟的書,聽到過形形色色的偉論,今日再看此書,別有一番滋味。

怎樣說呢。嗯,首先,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有精神病,至少是精神病傾向,反過來說,在精神上,沒有絕對正常的人,也無法定義"正常"。先不說中醫對精神病的觀點,那是哲學性的,講不清楚;簡要的說嘛,說了等於沒說,就是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但凡不太不及都是病態。至於西方醫學,受制於物質基礎和宗教權威,以往的精神科發展也很落後,要不是不人道地電擊、水淹、倒吊、束衣,就是那些鬼神邪靈之說。補充一點,物質基礎的意思是說,西方醫學是 reductionism,傾向還原、分解,由解剖學、細胞學到現在的分子生物學,都是一步一步把東西越拆越細。問題係,在精神醫學上,這方法根本不管用,任憑科技再先進,也無法完全剖析一個人的思維,更不要說是靈魂了(啊對了,是的,我的確相信有靈魂)。儘管今日今時的精神醫學領域是進步了,但也只是形式上而已。精神科的權威書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更新至第五版,病名增加了一大堆,由以往那些自言自語、狂呼亂叫甚至損人毀物的人才叫精神病人,到現在動輒不開心就懷疑抑鬱#、小朋友好動就過度活躍、反過來口齒不靈就自閉或讀寫障礙,診斷是有了,病卻治不好,人也不好過。說到底,或者大家都有焦慮傾向。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病的根本,甚至,這世界的本質呢? 這本書或多或少有幫助。(廣告時段 :P)
#再賣個廣告。其實抑鬱症是可以治好的,不是服血清素控制那種,而是根治。當然不要奢望三幾劑藥可以治好。形神合一,身體的毛病和神志的疾患是相關的,只要照顧好身體,精神也會隨之改善。#

書中被訪問的人,有的是不折不扣的痴線佬,也有些是因為鑽牛角尖痴左線後來又走出來了,有些是有特異功能的人(不要笑,你沒有的能力,不代表別人沒有),亦有些是胡胡混混想做大英雄或邪教教主的人,當然還有一些是絕頂聰明的天才和哲學家以及解釋不了的病例。但講到底,他們都是只人,普通人。書中某仁兄的比喻很精警,他說這個世界就好似一局圍棋,結構和規則很簡單,棋局卻相當複雜。每個人就是一隻棋子,表面上都是一樣,不過各有自己的位置,也是成就整個棋局的關鍵。

我特別想講一講特異功能這回事。這不是無稽之談。比方說,很多人都能跑,但可以跑得像保特一樣快的,就只有他一個;全世界過億人口,能夠在十秒跑畢一百米的人只是少數,嚴格來講,他們已經算是有特異功能。或者這樣說,不論是煮得一手好餸,還是彈得一手好琴,任何一種手藝或者能力,都是天賦而己,這些天賦,取決於有沒有地利人和的配合,使之能夠實際應用罷了。

那麼有真的"特異"一點的功能嗎? 有,書中講到兩位"患者",分別有預知感應和知道前世的能力,我是相信的,尤其當我看過師妹的書。先講預知感應。大家都聽過人有三魂七魄,但到底甚麼是三魂呢?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錯──三魂,是指智慧魂、本魂和天地魂。本魂是日常生活和身體運作所用到的,肉體不可以單獨運作,必須有靈魂,形神合一才是一個人;智慧魂,是天賦,有些人特別聰明,思考特別敏捷就是這個;天地魂,感應天地,有點像第六感、直覺,那個有預知能力的人,就是天地魂特別強。而前世來生又是甚麼一回事? 首先要明白(想像)時間不是歷史書上所表達的一條直線,我們所講的時間,只是方便我們生活的一個刻度。然後,肉身(或者說物質)是靈魂的載體,會受此地此刻的條件所限制,使我們感受的當下最深刻和直接的。換句話說,如果可以突破肉身的限制,靈魂就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東西。方法,可能就是練氣功和深度催眠之類(而且和催眠者本身的功力有關)。強調,拜訪不要聽完這些就嘗試擺脫肉體而自殺甚麼的。

我有沒有試過"特異功能"? 當然沒有,雖然我的直覺有時很準,但絕對不至於有預知能力。而神遊太虛,往來前世他生就更加沒有。只能說,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坐火箭上太空,不過沒有多少個人坐過。我想擁有這些能力嗎? 不想,因為我不知道怎樣運用。就好似錢一樣,太多也是一個問題。那些中了彩票的人,生活比以前更潦倒的新聞不是沒有聽說過的。一個人能夠承受的東西有限,太過,只會成為負擔。

之前跟朋友胡扯吹水的時候,講到我對陰宅風水的見解,我的確相信風水龍穴可以惠澤後人,但我依然會選擇火化兼骨灰撒海(哈哈,對啊,我這個年紀就把這些想好了,不久將來應該還會寫張平安紙),他覺得難以理解,既然信風水又為何違背風水呢。無他的,風水學說只是術理之一,好風水還不如好運好命;講命數,還不如積陰德。我對宗教的見解也是類似的。我信神,但不信教。任何宗教都只是通往靈性的道路,而且這條路既不是直接,更不是唯一。不要奢望宗教可以把你帶到天堂極樂,每個人的罪孽,只能由自己承擔。每一天活著,都是一種修行。不為什麼,修行本身就是目的。總之,有甚麼想不通的、不知道的,就謙卑地承認,放下放好,繼續走,活好每一天,活得像個人,到有朝一日,要明白的和知道的就自然會知道,不然,兜兜轉轉鑽了牛角尖,只會得精神病,苦了自己,也苦了身邊的人。

如果你覺得我今日講的太神化,甚至無稽,很正常,一個習慣食法國菜的人不一定喜歡日本菜。如果你覺得我講的很有趣,甚至有類似的想法和疑惑,我歡迎大家多作交流,畢竟這類人實在不多。

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羅乃萱---愛一個人


愛一個人
我們總以為,愛一個人,就是想盡辦法對他好。
他缺甚麼,就給甚麼;他想要甚麼,就給他甚麼。到一個地步,甚至他沒想過要的,也會給他。
這只是施予的愛。到一個地步,他不缺了,甚麼也不想要了,關係也就完了。
我們總以為,愛一個人,就是朝思暮想,讓他留在自己身邊。
所以,他跑到哪裡,都躲不過我們的電話追蹤。他跟誰聊天跟誰上街,都逃不過我們的耳目。
這是直升機式保護的愛。到一個地步,他感覺不到保護,而是牢籠。
我們總以為,愛一個人,就是壓抑自己,全力遷就。
到一個地步,我們放棄自己的夢想追求,不顧自己的感受需要,不管旁人目光冷眼,甚至不理諫友至親的忠言規勸。覺得犧牲一切為了他,他會感動。怎知,他卻覺得壓力沉重,甚或無動於衷。
也許,經歷多了,我們才學會:
原來,愛一個人,有時是要忍一下心。因為看見他不知進取,就故意收回要幫忙的手,讓他自己試試看,就算撞個焦頭爛額,總得到一個教訓。
原來,愛一個人,有時要學會拒絕。因為愛是雙方的,你付出愛的當下,總希望對方也懂得去愛。否則,單方面的愛既不平衡,也會讓自己負荷過重,承擔不來。
原來,愛一個人,就是要學習放手。當我們懂得愛自己,有自己的夢想天空,也放手讓他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樣的攜手同行,才是最美。

(羅乃萱,歡迎網上轉貼)

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

威人威威不是威

好一句車公靈籤"威人威威不是威"。先勿論求籤迷信與否,籤文又確係警世。換個角度來講,如果把偉大名人做人做事金句,又或者係聖經語錄,集合成籤文然後以隨機方法抽出,多少會有用。(反正不是毛語錄就行)

這事情經常發生在我身上。話說在下駐顏有方,都快奔三了,還是一副二十歲的面容,小孩子的心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配上我的職業就有點反效果了。即使我的病人大多是靠口碑轉介而來,不過他們第一次見到我的廬山真面目還是要問"醫生回來了嗎"、"這裡有多少位醫生"之類。我能做的只有,淡定。

如果每個醫生都有路線可言,我一定是個流氓醫生。甚麼狗屁專業形象,我顧,但適可而止算了,襯衫熨直、西褲皮鞋,髮型顏面不是邋遢便可,其他東西就可免則免,我又不是拍戲、賣廣告。不過講到診療相關的事,一定一絲不苟,審病察因要打破沙窩問到底,用藥膽大心細。對著病人只講真話,那怕是殘酷的現實。當然,人大了,也圓滑了,有些時候還是留有餘地,免得語出傷人,甚至弄巧反拙。批評同行完全不會。不是醫醫相衛,而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做有利於行業的事,而這不是靠踩低別人抬高自己來達成的。別人犯的錯我也有可能會犯,更應該引以為戒;犯錯容易,糾正錯誤難矣,這也是自我挑戰的機會。

我之所以話狗屁專業形象,係因為現在"專業"一詞己被濫用得一文不值,"權威"二字更教人心寒,這兩者結合的目的通常只有一個,利益。"威人威威不是威",不是嗎? 一個牙膏廣告要動用到牙醫、奶粉廣告要有育兒專家,更有教授出版書刊自封學術權威,都是在製造權威崇拜。相比之下,與其在自己頭上裝上耀眼的光環,我倒不如實實在在做個凡人,每個病人我都是同樣對待,盡心盡力,實事求是。安撫人的說話我會說,這是責任也是治療的一部分,但我不喜歡花言巧語,誇大其詞。對於病人來講,既來之,則安之,在云云醫者中被你遇上,你若惜緣就在我這裡放手一試,安心配合治療,倘若緣淺的話,你就另謀仁醫吧。

總之凡是非常強調權威、神效速效的東西,保證實賺無蝕、易借易還,還是不要盡信。

而經過我一番自我吹噓,有覺得我很專業吧? 哈哈,中計了。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電影: Life of Pi


圓周率,恆常,卻無限。多數人只因為需要而是走近它,例如上數學課的時候。不過平時甚少人會想到它的存在,更少人會去深究它。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小數位後20位是甚麼?不過話說回來,為甚麼要在意和深究呢?

李安可以吒咤影壇,絕對有過人之處。他不像Steven Spielberg James Cameron 那樣雷厲激昂、澎湃浪漫,也不是Christopher Nolan或王家衛一類的前衛鬼才。他的作品多是淡淡而緩和,感性細膩卻深刻,然而比一般的小品電影大氣。雖然有幾部失手作品,但每次有佳作,都是經典。(強烈推介喜宴、飲食男女和斷背山)

這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故事,讓觀眾反思生命、宗教和很多人生哲理。它令我聯想到Tree of Life。不同的是,生命樹絕非商業電影,無疑Terrence Malick製作是認真的、有誠意的,不過難免曲高和寡,看起來很沉重很累。我沒有看過Life of Pi 的原著小說。事實上,我這種右腦功能低下的人不太適合看小說,尤其是這種天馬行空的故事。因此我不會理會是不是有很多細節和情節被刪除了,拍攝效果有沒有扼殺想像空間,我只會讚歎,電影劇本非常緊湊,鋪陳流暢,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卻不會太過份而變得庸俗矯情;視覺和聲效出色,尤其喜歡一段又一段略帶夢幻和超自然的場景。男主角據說是無心插柳下陪同哥哥去試鏡,意外被李安看中他的純真氣質然後被選中的,電影中,他的演出也很到位。

成長背景期

不過電影最引人入勝的還是故事。成年的Pi 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當然也是個有故事的人。不出奇,他的一生,由一出世就被抹上獨有繽紛的色彩,在法屬殖民地長大,同時接觸印度文化,有資本家的父親和科學家母親,在那時那地,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小男孩本身也是好奇、愛思考和用心感受事物,而且有純真善良的本性,同時倔強不服輸(看他對改名的堅持),這一切對他日後在海上求生的日子有很大影響。

我特別想講他的三個宗教信仰。我也是這樣的人。我一向強調,我信神,不信教。神是至高無上而全能的,而宗教只是接觸神的其中一個渠道,是有限的,並不足夠包含無限的神。有時,宗教更會淪為政庭的工具,使人迂腐、偏激、自封,不僅沒有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也沒有使靈性提昇。所以,如果任何宗教能讓你走近自己的靈魂,讓你懂得愛,都不妨再走近一步,了解更多。凡事總有過程的,小時候的Pi 剛走上修行的路,他的好奇和包容使他比一般人看到更多。父親反對這種做法,說,如果甚麼都信,那就是甚麼都不信。不無道理的。就如他也說到,要敢於質疑和思考才是正道。

衝擊期

很快他就要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向未知的旅途。這突然而巨大的轉變,正如接著下來的遭遇,都是身不由己的。好奇殺死貓,偏偏救了他,要不是他跑上去甲板,就好可能和家人一同浸死。這場海難所帶來的一番掙扎和混亂只是最表面和原始的衝擊,那場動物撕殺才是對內心和價值觀的第一輪衝擊。

這套電影可以成為商業電影,因為容易明白。我一開始還未反應到各種動物的寓意,但到後段主角就自己解畫了。鬣狗(廚師,自私、無禮、野蠻)是自然界的機會主義者,野性、血腥,以人類的眼光,更有點無恥(看獅子王裡的形象);斑馬(水手,下人、樂觀、逆來順受)是獵物、弱者,更受了傷,按人類的概念,是需要被保護的;猩猩(媽媽,善良、有愛),靈性、有智慧,與人類最接近,在救生艇上也是跟Pi最親密;老虎(我? 本我?),強悍、凶猛而深藏,一般人畏而遠之,不感觸碰。當中有多少是動物真正的本性,或只是人類對牠們的感觀投射? 萬物自有其規律,各物種都有其位置,有必要為弱肉強食而傷感嗎?

整頓和求生期

當一個人要真正為生存而奮鬥,很多外在的因素都變得不重要,內心的恐懼不得不克服,以至一向堅守的價值觀亦必需放下。一開始的Pi還是很天真和無知,以為海上會有海流線,竟然想馴化老虎,把所有物資放在一起等;然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犯錯和打擊,每次都得到教訓和新的技能,也迫使自己再多走一步。正所謂,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有說,God won't give you more than you can handle, 不過我一直看,我也未免覺得,上天也對他太狠了吧,家人沒有了,應急糧水沒有了,後來連救生工具和情感沈澱小本都要拿走,再差點連Richard Parker 都失去,這一刻,變得不能再卑微和無力。

反思期

漂流島是個很精彩的地方。那是天堂,也是地獄。若然沒有及時覺悟,沈淪於安逸和短暫的美好,終會粉身碎骨。之前說過,全因為他善於觀察、思考才可以及時察覺危險,同時因為不服輸的個性,他寧可放手一試,在大海漂流,也不要坐以待斃。

後續期

很多事情總是回想起來,方可真正品味箇中一切。這裡有好幾個值得討論的地方:
1)      Richard Parker頭也不回地離開,是不辭而別嗎? 我覺得不是。他在叢林前有停下來的。回頭又怎樣? 讓大家記著美好嗎? 他是老虎,有自己的天性,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可以選擇的話,當然是自由自在過著自然自由的野性生活,而不是再被關進動物園。既然要離開,何不走得乾脆一點,縱使不是別人會欣賞的方式,也是自己的選擇。畢竟到最後,只有自己為自己的一切負責。Richard Parker 有當Pi是朋友嗎? 我覺得有,不然就不會跟他再上船。但始終他是老虎,不是家貓,不能以人類期望的方式來表現他的情感。一開始見到一隻凶猛的老虎,到後來相處見到他另一面,不過到最後他還是一隻老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僅此而已。
2)      兩個故事,到底相信那一個? 我說,兩個都信,但兩個都不盡信。也有人是兩個都不信的,當有些事完全超越了一個人一向所認知的世界,他們都會傾向否定和排斥,只相信自己所知所見的,就如那兩個日本人。
3)      全片使我印象對深的一句對白,大意是這樣的,"人生是一個不斷需要放下的過程,但最難過的,是很多時候來不及擁有一個美好的道別"。我在網上找了一下原文,好像有一些出入,不過我覺得字幕的意譯也很好。“What a terrible thing it is to botch a farewell... It's important in life to conclude things properly. Only then can you let go. Otherwise you are left with words you should have said but never did, and your heart is heavy with remorse. That bungled goodbye hurts me to this day.”  Yann Martel, Life of Pi
這種感受我很深刻。事件本身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它讓你有遺憾和自責,這種痛楚纏繞良久。沒有人想傷口被灑鹽,也沒有人不知道要放下隨緣,但有些事情未解決就放不下。可能需要的不多,只是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儀式,甚麼也好,總之畫上一個句號。在此以前,也許唯有安慰自己,上天所給予一切的安排,已經是最好的。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我看KJ音樂人生


本來想整理一下之前去北京的遊記,但又發覺沒有心情和動力,所以改為寫影評 (非常九唔搭八)。KJ音樂人生是我一直都放在心裡的電影,當時戲院上畫想去看,因為朋友的反對而擦身而過,後來好幾次心血來潮要看,不過始終沒有看成。好了,今次飛北京,終於分別利用往返兩程的時間看完了。

這是一部講述香港青年音幾家黃家正對音樂和人生思考的紀錄片,影評和口碑都很好,也獲取了很多獎項。不過那些剪接、配樂以至最黃家正本身的評價我就不講了。我想講的,是我對他的感覺。

共鳴,我在他身上找到一份共鳴,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淪落,我倆何曾淪落過呢? 我雖然出身草根,但總算順風順水,有良好的教育,現在固定的工作,各方各面都比下有餘;而他更是社會的精英階層,就讀傳統名校,有幸跟香港著名的鋼琴家學習音樂,父親是醫生,完全衣食無憂。只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最想要,或者講,最需要的。Something is missing. 我們隱約知道生命中要尋找些甚麼,去填補一個空洞,去達至一個至高的境界,造就一個圓滿,然而一切卻又這麼近那麼遠,很多事情不知從何入手。在茫然、憤怒、無助之際,要不毫無方向感而原地踏步,要不就用一股蠻勁亂衝亂撞,到最後,傷人,更傷己。難過嗎,當然難過,後悔嗎,卻沒有。沒有走過以往的N步,就不會走在我現在的一條路。對自己追求的東西的執著,要堅持,更要無悔,那怕要拼盡全力,弄得焦頭爛額也在所不計。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明白。有人說我們所追求的不切實際,一切都太過浪漫,甚至無病呻吟;我說世人都俗不可耐,功利,無知,所以面對一切的指控,只會回應一句 I don’t give a damn.

真的是不在乎嗎? 越是裝作無所謂,其實是最有所謂。片裡中後段講到KJ對父親的怨恨和厭惡,最能觸動到我。一個一手栽培自己的人,卻也在一手摧毀和綑綁自己;當我在追求更高的價值,思考世界的本質,至親的人卻犯下世俗的錯誤。這種期望的落差,一方面固然會做成打擊,但另一方面,也成為更大的推動力,讓自己拼命去掙扎,以擺脫這個人的一切,走出他的陰影。

To be a human being,我只想做一個人,他這句話包含了多少控訴、無奈和茫然。

我只能說,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can only be a human being。無論你想不想做一個人,你也只能做一個人。關鍵也只是,你選擇做一個怎樣的人。人性,也不外乎是慈愛、包容、利眾、不爭。縱使這些不能完全填補心中那片空洞,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好過一些。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死在路上"


通常那些旅遊書都甚麼"背包客浪遊天下"、"十萬元環遊世界"、"南美任我行"之類,浪漫而吸引眼球。這樣的書名,驟眼看上去未免過份直白,甚至有點嬌情。要不是偶然看到簡介,知道作者原來是單人匹馬,一個女子由雲南大理騎單車到西藏拉薩,途中諸多險阻危機,飽歷風霜雨露,才明白到"死在路上"所言非虛。滇藏高原我去過,坐車去的,那些山路崎嶇不平,彎多路窄,一整天被困在那小小的麵包車上我都覺得異常難受,可是作者竟是騎單車走過的,聽上去也覺不可思異。

我特別嚮往的不是單車旅程,而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有時候,有些事情,講不清楚也搞不明白,當心中泛起一個念頭,就如愛上一個人一樣,一股腦兒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了。當年去Adventure Camp最後一段痛苦大直路今日仍有猶有餘悸,足底下長了又破、破了又損的水泡,由酸楚到劇痛再到麻木的肌肉,沒有一樣吸引我再試一次,但心中留下的痛苦,卻足夠成為我一生的話題和不可磨滅的記憶。或者有一類人,總不自覺地喜歡擁抱痛苦,也許是因為越艱難、越辛苦,就越接近自己、越找到實在的感覺。

"儘管是這樣,儘管有艱辛、疲倦、疼痛,當沿着這條雅魯藏布江的支流一路往西,喜馬拉雅山脈不想再隱藏似的猛地在眼前展現出它不可一世的雄險,帶着一股未成年男子的蠻性,這一刻我被這股壓來的氣勢徹底懾服,覺得愛情、事業,甚至我個人的人生都渺小得微不足道。原本在意的那個世界被完全抛在身後。這樣偉大的景色之前,我是另一個我,屬於更大更純粹的一個甚麼,像一滴水從一個瓶子跳入了大海,自我消失了,可是因為屬於一個更寬大的世界而有了一種辛福感。那一瞬間(一個即將在回憶中成為永遠的時間單位),我覺得僅僅因為見到這一片山脈,這趙旅程已經值得。 P.98"

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轉載: 梁正燁:老師台上講課,學生台下做啥?——內地洗腦教育實況憶述


明報】編按:上周六,特區政府宣布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的開展期,交由學校自行處理,並希望公眾人士不要干涉個別學校事務。可是,坊間各傳媒機構早已有媒體採訪學校,探討「紅色之旅」有沒有影響學生成長。梁正燁是《陽光時務》編輯,並且不時出外採訪;最近,他完成關於國教科的採訪後,有感而發,寫了這篇文章,分享他自己如何在洗腦教育的環境下成長,或可為撤回國教科的訴求提供佐證。

國民教育推行的這段時間正是城中熱話。早前得知一位任職中學老師的朋友,在暑假剛從官辦的國情交流團帶隊回來,所以專門去找他聊了一下。

這名老師帶領中四、中五的學生到北京進行七天交流。他很坦白跟我說,交流團裏面確實有一些講座,有坊間所說的「洗腦」成分,大概就是唱好國家發展、呼籲愛國愛港等等。但是,他也認為整體來看,交流團對學生並未帶來什麼太壞的影響。一方面他認為中四、中五的學生已經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聽完「洗腦」講座,也不會全盤接受;另一方面,交流團除了講座,大部分是遊覽名勝的內容,官方提供這樣的低價旅遊,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關於「洗腦」無效一說,其實我很贊同。事實上,狹義的洗腦都需要在特定的信息封閉的環境才能實現,在資訊自由、發達的香港,真正的「洗腦」,其實很難實現。只要學生的資訊未被封閉,即便被「灌輸」了某些信息,學生很快能從接觸其他資訊的過程中「解毒」。

沒被洗腦的紅色之旅

但是對於交流團可以當作廉價旅遊的說法,聽上去是合情合理。參加這些國情交流團,只要忍受一下這麼一兩個無聊的粉飾太平講座,就能取得低價的旅遊,這樣算下來其實是相當「着數」,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很理解這樣的看法,但是由於成長的背景不同,我對此有很不一樣的想法。我認為在這個灌輸的過程中出現的利誘,以及在利誘之下的忍受,還有忍受成為習慣的麻木和犬儒,比「洗腦」更能摧毀一個人。正因為灌輸式的教育和無底線的功利主義,犬儒病在內地已經病入膏肓,人們或許還能分清是非黑白,但是常年忍受着各種扭曲價值的他們,卻更願意熟視無睹。

我從小在內地珠三角地區念書,大學才到香港。內地的中學有一課必修科教叫「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國家架構、政策、國情知識,還有歷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核心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等等。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打個比喻,「思想政治」科的課本,就差不多是那本臭名昭著的《中國模式國情教育教學指引》加強版,不用多說,當中當然有不少類似「中共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的口號,而且往往都會是考試的標準答案。

珠三角地區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快,接觸跟多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我們小時候都是看香港的電視長大,在某個程度上,香港甚至可以說是我們這代人的文化母體。雖然資訊未有如香港開放,我們的中學同學也未必能像上面所說參加交流團的香港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對於這種灌輸式的思想政治科課堂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其實並不信任,至少缺乏例子和思辨的灌輸型「標準答案」並不足以讓人信服。換言之,即便是在內地珠三角一帶,這種所謂的「洗腦」教育的「洗腦」效果其實也是不甚有效。

在思想政治課看漫畫

每次思想政治的課堂,總是有這樣的有趣景象。以講台為分界線,老師在上面忙着講課,下面卻是一片另一種的忙亂,有在做其他科的作業的,有在看小說漫畫的,有在聽課的也只是用螢光筆畫下需要背記的考試重點。科目的形式無論在內容上,還是教學形式上,都是單純的灌輸,沒有交流,沒有辯論,沒有思考。

這個思想政治科是要考試的,且是算入升學分數的重要科目,大家對它的關注通常都只是考試前的一段時間,拿起課本快速記憶它的考試內容。我也相信,這種記憶,在考試後不久,大家很快就會忘掉。

情況有點像上面提到的香港學生參加國情交流團,背下的答案或者聽過的講座,學生其實不一定相信,但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利益」去忍受它──例如取得分數升學,例如低廉的費用的旅遊。

愈來愈多這種的事情,久而久之,大家會形成一種想法,認為忍受這種強制「灌輸」,或者認同某些自己並不了解,甚至是不認同的理念,是獲得某種利益的必要前提。而在我看來,這些在內地的「普遍共識」,正是內地社會腐爛的根源。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犬儒的想法在內地已經是嚴重到一個怎樣的程度,或許可以說幾個我身邊的一些例子。

在更前一段時間,一位我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在美國留學回來,飛行途徑香港住在我家。相識十幾年,我可以確定他是一個品格正直的人,他家在珠三角經營一個中小型的外貿加工工廠,他自己在內地讀名牌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正準備回家繼承家業。

入黨有着數

在昏黃的燈光的夜晚,我跟他有一個較長的談話,我們談論到工廠工人工傷的煩惱,和工傷保險的必要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爭得面紅耳赤。雖然朋友也認為,購買工傷保險,善待工人工傷才是正確的方法。但是,和他們競爭的大部分中小企業大都遵從不購買工傷保險的潛規則。如果堅持正確,則會成為異類,會讓自己的競爭力下降。而且,過去的「經驗」也告訴他,所有這些看似已經很正規的大企業,其實他們也是這樣子帶着原罪從小壯大的。他認為隨波逐流,忍受這種潛規則,是企業生存、壯大的唯一途徑,才是「識時務者」之選。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前段時間,讓香港社會又一次掀起了對香港的共產黨員的恐懼。我身邊不少在香港工作的朋友都是共產黨員,雖然我也很擔心香港赤化,但我對這些朋友在香港工作卻沒有絲毫擔心。我很了解,他們黨員的身分和他們政治理念並沒有任何關係。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大部分人入黨,並不是因為他們怎麼認同黨的理念,或者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個黨,又或沒打算去了解。他們入黨的原始想法,只是為了更容易考進公務員或進入國企工作。

或許香港人對這樣的行為有點難以理解,或者我可以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些黨員朋友,就像是從來不去教堂禮拜的人,然而在大學畢業臨近,以為天主教徒能更容易取得天主教學校的教職,所以不管自己是否認同,就主動跑去接受洗禮。這在香港來看或許是非常荒誕,但這在內地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上述提到的這些朋友都並不是什麼壞人,他們通過努力讀書,考上名牌大學,出國留學,或者來到香港工作,上面提到的我所不認同的事情或想法,都只不過是希望通過跟隨那些所謂「社會規則」,獲得更好的生活。

在香港的概念,他們應該是中產或者是社會精英。在我看來,他們或許應該是內地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他們身上存在的那些不問對錯、只看利益的犬儒價值,卻成為是整個社會價值徹底腐爛的側證。

這裏是香港,別讓它沉沒

除了社會制度的因素和父輩一代遭遇的經歷所留下的遺毒,我們這一代人的價值潰敗,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那種不容思辨的灌輸教育所造成的。至少,我們這群所謂的大學生精英在獲得的高分數、高學歷的背後,都同樣經歷過背誦那些不相信、不認同的「標準答案」。某種程度上,在未進入社會前,我們早就養成了這種不問真相、只為利益的扭曲價值。

早前我以內地人的身分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有描述過內地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情況,當時訪問的記者問了我一句,「當時你們在課堂中,沒有人對這些灌輸的內容提出質疑嗎?」我頓時語塞,然後是陷入深深的自責,其實自己曾經一直都是麻木、啞忍、功利的犬儒者。一位內地作家說得很對,在內地成長的人,其實身體內,或多或少,都流着有毒的血液。

然而不麻木,不忍受,懂得表達,懂得反抗,有底線,有堅定的核心價值,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在香港生活六年,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換血新生的過程。看着深圳河以北的那邊灰暗,怎麼會沒有保護這裏的念頭。

前段時間,為學民思潮的成員做了一組攝影和採訪。和學民思潮的朋友接觸,他們的獨立思考、敢於表達讓我很感動,同時也很是慚愧。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內,無論內地人,還是香港人,都應該向他們學習。我在報道學民思潮成員的攝影手記裏面寫道:「與這幾位學生相遇,總讓我想起《陽光時務》第十五期的封面。這裏是香港,別讓它沉沒。」同事們看後,笑說我感性。其實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如果它看起來很動情,只因它真發自內心。

作者簡介:《陽光時務》編輯。生於廣東,2006年來港上大學,修讀教育專業。不願做香港應試教育機器的齒輪,而選擇當一個「媒體民工」,認為透過媒體表達是另一種更好的傳道授業解惑。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反國教FAQ和常見意見


我發覺坊間的聲音太多太雜,所以決定整合一下,來個簡單的FAQ和常見意見,讓大多數人都容易有比較全面的資訊。這已經是精讀,洋洋三千多字,請細讀,不然別跟我說甚麼理性討論或者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說別提政治和意識形態,在這大是大非前,不表態的沉默是最可怕的幫凶。這裡有的是個人意見,也有的是摘錄別人的評論,當中已盡量引證過和列明出處。這些都是點到即止的簡單回應,並且用上我認為最中肯溫和的字眼,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補充,認同的話更歡迎廣傳。

1.     甚麼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籌備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長足的發展引以自豪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引用自維基百科,其他具體內容、教學策略、評估方法等詳見相關專頁,或者參閱教育局資料。

2.     這是洗腦教育嗎?
2003 年至今,多份由教統局編制或教育局資助的教材、參考書等,多處顯露對中國共產黨的歌功頌德,甚至描寫與事實不乎的社會情況。當中最引起注目的是《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又不斷引用中共辭彙,並多次引用和強調經濟發展的成果,即使談及種種社會問題仍採取迂迴地避重就輕的方法,被人質疑以偏頗和不全的資源作為政治宣傳。

3.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甚麼爭議?
一.內容(即國家範疇的認知層面) 被視為洗腦式的政治宣傳 (見題2)
二.教學及評估方法要求學生要有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的成就和轉變,又鼓勵互評制度
三.在有通識科的情況下,本科的內容重叠,沒有必要獨立成科
四.德育和國教不應混為一談
五.國民與公民,Nation(民族)、State(國家制度)、Party-state(黨國)等各種概念的基本共識及定義混淆不清

4.     為甚麼要反對國民教育?
這是一個赤裸的政治任務,利用教育作為手段以溝輸中共的價值觀以鞏固其執政地位,不僅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更會對整個社會的人性、道德帶來深遠的影響。"它可怕之處不在字面上的那些,不在於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而在於它讓我們中國的學生和老師,讓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撒謊成性!──胡清心"

5.     意見:洗腦沒有問題,宗教、廣告、外國等等也有洗腦的情況
「洗腦」(indoctrination)是個貶義詞,簡單來講是在做壞事,那麼且看其他人在做甚麼。
一.宗敎之最終依歸,乃超越之神明,而非政黨或權力。宗敎之真正目的,是導引人走向真善美,而非權力。 (引自高登3c905x) 而且,在宗教自由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信或不信某個宗教,但國教是必修科沒有選擇的餘地
二.廣告界的目的是促使消費,要怪就怪整個經濟結構與消費模式
三.外國有洗腦的情況,是的,而且都是獨裁者或政權,例如希特拉教育人民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請參考"譚蕙芸 -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重點是,明白了洗腦在本質上的惡意仍然不置可否的,是邏輯和人格上的一大荒謬,就是說當大家都在做壞事,那麼我做壞事也不算罪過。

6.     意見:在今時今日的環境根本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
的確有人是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就正如很多人體格強壯不易病倒,但不等於他不需要注意健康。再講,國民教育是在小一就開始推行,一個還是身心發育未全的狀態,抵抗力和成年人不可同日而語。而有抵抗力的成年人,亦好應該去保護下一代。

7.     意見:學校授課以外,家長可自行教導和溝輸子女其他資訊
現在有幾多家庭不是雙親都因為外出工作、工時又長而把孩子就由親戚、僱工或機構去照顧? 而有幾多家長可以有這樣的能力和知識去肩負這工作? 如是者,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何必要迫使家長跟學校唱反調?

8.     意見:只要重設中國歷史科就可以
取消中國歷史科作為必修科本身是一大錯誤,但不代表糾正了一個錯誤就不用承認和改正其他錯誤,別混淆視聽。

9.     意見:香港回歸中國後好應該要了解國情,認識祖國
「認識」不等於「認同」,課程目的要學生明辨是非和批判思考,可惜教材偏頗不全,只溝輸一面倒的愛國主義。而且目前有通識科、媒體資訊和交流團等,已經有足夠渠道去讓學生認識國家。順帶一提,祖國一詞經已包含強烈的隱喻性。

10.  意見:世界多國也有國民敎育,這是主流做法
"許多教育界的學者、論者早已強調,「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和「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是兩組截然不同的概念,《指引》提到的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就法國而言,2008年的《前瞻》指法國政府「沒有為國民教育制訂整體策略」,然而筆者發現,法國教育部在1999年完成「公民教育課程大綱」,並於該學年開始實施。法國中學之公民教育教學,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現代公民,並制訂三個目標:
一.使學生認知人權和公民權,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二.使學生認知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三.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訓練學生的批判精神。",引自陳惜姿:世界各國也有國民教育課程——真的嗎?

"根據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國民教育專題小組報告》,國民教育是一種「建立國家觀念的教育」,使每個國民都能成為照顧國家利益和擔負國家命運的人;而特區政府200708施政報告則認為國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輕一代都有愛國愛港的胸懷」,「並以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榮」,可見香港的國民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類似。究竟這種國民教育在其他國家是否普遍?我們研究了幾個主要歐美民主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和德國的情况,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國家所推行的主要是講述公民權責和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civic/citizenship education),而國民教育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引自吳凱宇:每個國家都有國民教育?——簡述美國、英國、澳洲、德國的制度。

11.  意見:愛國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以『情』引發」的學習,就是把學生放置在「國仇家恨」的「激情」現場,對他們的「情緒」(emotion)下工夫的一種學習模式。但本人必須指出,這種「以『激情』引發」的學習模式是明顯與道德及公民教育主流視域所強調的,道德理性思考(moral reasoning)及事實為本的公民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的教學理念(註1)相違背!更嚴重的,對照於近年全球化脈絡下,種種由宗教原教旨主義、族裔民族主義,以至政治分離主義所驅使,而湧現的狂熱分子及激進政治運動;我就必須質問,這樣一種強調國仇家恨,以激發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以至激情的愛國教育,又是否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取態? ",引自曾榮光:《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批判。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行政系副教授、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博士亦撰文形容「國民教育」與相關的理念如「國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等都是「兩刃的利劍」,既能祝福社群,反之亦能造成傷害。他指出「任何的身份認同,都帶有排他性,總存在著『你與我』之分。」若潛在排他性未能處理好,則可能會造成諸如歷史上的民族仇殺之類的惡果。他又指出政府和主流論述的國民教育都常採用「歌功頌德」式的「正面取向」做法,歌頌我國我族的優越性,培養港人對國族的歸屬和自豪感,但若未能以批判角度反思自己,則只能培育出「盲從的順民」,不利提昇國民質素。"

12.  為什麼要有遊行、靜坐、絕食、罷課等激進的行為?
一切的示威行動都是以引起有關當局注視為目的,是一種在建制以外的常用而有效率的申訴方法,而是次反對國民教育的遊行、靜坐等示威行動都是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只可惜政府視市民意見於無睹,多位主要官員繼續硬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更聲稱只有九萬名市民上街反對則其餘的是都是贊成,這一切都讓注意國民教育人士痛心無奈,並不得不把行動力度升級。

13.  為什麼不能理性討論?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問香港政府,當多個團體在不同時期向政府表達反對意見,但仍然一意孤行硬推政策,你到底有幾理性? 進而,如何定義理性? 只有建制以內的程序和方法才算是理性嗎? 建制以今時今日的情況,被說穿了,還不是官字兩個口。有理說不清,如何理性。

14.  意見:政府和有關當局已經進行過咨詢並已得到共識
那要看咨詢是怎樣進行的,咨詢了甚麼人,咨詢了多久。"自去特首宣佈成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制訂課程的專責小組成立,但遴選委員過程及準則黑箱作業,代表性成疑,而課程草擬編撰至公眾諮詢時間,倉卒在1年內完成,少於通常一年半的制訂及諮詢期。是次諮詢期由20115月至8月,正值學校考試及暑假,不利師生在校園醞釀討論。教育局只舉行予教育工作者的8場閉門諮詢會,並無舉行公眾諮詢會,除卻今年8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舉辦的兒童權利論壇,有獲邀學童就此表達意見外,並無諮詢廣大學童的意見。教育局亦無提供「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諮詢文件印刷本,僅僅要求市民上網下載瀏覽",引自人權監察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立場書(2011.8)

15.  學民思潮是甚麼?
學民思潮(Scholarism)是由一班九十後組成的學生組織,主張以社會行動介入政府施政,堅信著「立於街頭,走進人群」。「學民」表示著學生也是社會公民的一部份,學生不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乃是現在社會公民,學生絕對有權力影響政府施政。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我應該做些甚麼?


這幾天總被內疚感纏繞。上星期五晚,在我大吃大喝之際,朋友婉拒了邀請到政總支持絕食的學生;星期六晚,我明知在政總有另一輪的活動,我卻去了SOHO品酒聊天。雖說食色性也,盛情難卻,美酒佳餚吸引,但心裡總不是味兒。看來聲色犬馬的優皮生活,麻醉不了自己的知覺。

現任政府及其背後的執政集團,不斷使用各種無賴兼無恥的手段強推政策,國民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範疇,而抗爭、遊行、絕食等所謂激進行為完全不起效用。眼看自己的地方不斷被”合法強姦”,一眾政客和團體組織吵吵鬧鬧烏煙瘴氣,心中難免泛起一個念頭,我應該做些甚麼?

我覺得首先,而且是最重要的,是請各位醒覺。政治是一潭污濁的混水,但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聖潔高尚,這玩意兒,每個人都有份。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就能夠置身事外。活在這片土地的人,過得初一也捱不過十五,遲早總會被影響到。

當然,做人,要有骨氣和節氣。價錢和物質不等於價值,不要受了幾分恩惠就卑躬屈膝,奉承諛媚。不一定要建橋起鐵路才叫發展,不是把城市用新物件取代就是向前。錢賺多了也不一定開心,再高貴的山珍海錯也會吃膩。等待救濟還不如了解自身的強處和缺點,自力更生。誰說沒有東江水香港人一定會渴死?

進而,明哲保身或獨善其身,倒不如殺身成仁。面對賴皮的人,行動升級是在所難免的了。如果未試過上街的,請勇敢站出來;已經上街的,繼續上,並且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不同渠道發聲和組織行動;有行動的,請把目光放大於遠,不單要針對個別政策,而是整個架構系統,任何東西混進了腐壞的醬缸,都不會有別的下場。

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真的食懵了


昨晚跟阿姨一家人吃飯,表哥的女兒將近一歲,現在牙牙學語,喜歡八卦好奇,又不怕陌生人,十分趣緻好玩。只是他們的餵哺方法,實際上也是當今大多數的的方法,多少令我為之側目。

我對"食"是非常講究的,不是隨便甚麼東西拿來就放到口中。這幾年的行醫經歷使我對食物有了近乎潔癖的追求,無他的,因為見得太多病從口入,禍從食至的活生生人辨。今時今日的食物,實質上應該是商品,由工業化的生產過程,至機械化的運輸、加工、處理和烹飪,絲毫不見得與食材最原本的面貌和生態有任何聯繫,更枉論要帶給人體任何實質的好處。簡單來講,當你沖了一杯奶粉,好自然會想像有一個在紐西蘭的青蔥的牧場養著一群牛,歡歡喜喜地吃草,然後生產牛乳,經收集、消毒、運輸等多個程序後最終成為你手上的一杯奶。事實上呢,那些乳牛是終其一生在不見天日的牛棚食、瞓、痾和被冷冰冰的取奶機擠取乳汁;而奶粉,只是那些牛奶被加工處理後所生產的N種產品的其中之一,裏面還混雜了不少已知或未知的添加劑。

洗腦教育是無處不在的,最有效和深入的洗腦,是每天大大小小的廣告。連沒有小朋友的人都會清楚講得出DHAOmega3AA能夠促講腦部發展,使小朋友更聰明,學習成績更優異等等。一個好的銷售人員,當然是要講客人喜歡聽的東西,難道跟你講這些奶粉會食壞人麼? 他們更懂得搬弄數據和引證權威,甚麼兒科醫生、營養學家、小學校長通通都讚好,家長們,尤其是教育程度一般的普遍會對這一套深信不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比較草根的媽媽,即使全職照顧孩子都不去餵哺母乳,反而部分朝87OL會千辛萬苦擠奶儲糧,只為供應BB足夠的乳汁,因為她們看穿了商家的騙局和技倆。

很多媽媽說食奶粉才有營養啊食奶粉小朋友才聰明啊。一句到尾,如果食奶粉才有營養這命題是成立的,那麼人類早就絕種,所以我才不會花時間去解釋。醫者父母心,我再多贈一句,過多的所謂營養到最後反而會成為身體的負擔,你看近幾十年來香港人的食物越來越多元化,糖尿病、尿酸症、高膽固醇、癌症等等的疾病也越來越就知道。再講,如果奶粉真的如此神奇,為什麼臨床上會有那麼多濕疹、哮喘、過敏的小朋友,按道理他們應該是身體強健,無病無痛才對吧。至於小朋友更聰明,我不否認這個事實。猶記起小時候的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大家都是一嚿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那像今時今日的小朋友多姿多彩。記得小學雞嗎? 那三寸不爛之舌而能言善辯的口才,我要到預科參加辯論隊才稍稍學習了一點思辯的才藝,他們小學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以後小朋友2歲入playgroup6歲就掌握2000個常用英文詞語有初中生的程度,那麼應該8歲可以入中學,再以超強的吸收能力以3年完成6年的課程,喜歡的話再考多個IBSAT,當然,別忘了8級鋼琴是基本要求。如是者,以後所有小朋友11歲就入大學,18歲就博士畢業,第一份工順理成章做博士後研究員,並後此平步青雲,安安穩穩的成家置業,happily ever after

還是正經點。老實講,如果我有小朋友,我當然不希望他是弱能殘缺,但亦不希望他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太聰明而使童年的單純天真泯滅,實在可惜。我可不想帶著兒子到迪士尼樂園,當我還是一個長不大的Peter Pan,他反過跟我說米奇老鼠是人扮的沒有甚麼好玩,然後著我回家做珠心算,天啊,殺了我吧。Let children be children。不要讓小孩子太聰明,保留一點赤子之心和童真稚氣,可以嗎?


──────
轉載:

不用吃缺碘奶粉,整個社會都懵了!

香港母親竟然以為,符合世衛標準的奶粉,就是營養均衡。現在政府檢驗出某品牌奶粉缺了碘,政府、代理商要回收該奶粉,眾母親立即恐慌,搶購另一些品牌,而更荒誕者,是這竟成為多份主要報紙的頭條新聞!

初生嬰兒的標準食物,從來只有一種,就是親生母親的母乳。這不是理想食物,是標準、正常。

任何奶粉作為嬰兒的食物,必然都是營養不足、營養不良。全香港所有品牌的奶粉,跟母乳比較,所缺乏的養份,怎只是碘,還有很多很多的脂肪酸、酵素、益生菌、免疫球蛋白等等,還有太多我們未知道的營養份 (註一) 。按政府的恐嚇措詞,「這必定會影響全世界所有人的心肝腎肺脾的發展,香港政府應停止所有奶粉進口及銷售。」

世衛的所謂奶粉標準,是很可笑的一回事。正常每一位母親的身體,會按嬰兒的需要,自動調配出每一餐的母乳。以此「奶粉標準」的思維,很多母乳都可能被界定為品質不穩定,不達標;再者,母乳也沒有奶粉中的劣質用化學溶劑提煉的棕梠油、大豆油、椰子油、紅花油等等垃圾。

如果按單一碘質指標而要求回收,又立即大動作為嬰兒做血液檢查,我很懷疑是特區政府為分散視線而勞師動眾。我相信,既然是母親已選擇補奶粉 / 棄母乳的,奶粉裡少吃了一點碘,遠不及魚兒吃下了聚丙烯的,而我們又吃下這些魚兒的嚴重。

再者,碘質攝取量在現代社會中,其實不算嚴重,香港沿海,香港人多吃海產,素食者也會吃紫菜、海帶、昆布;平日多到海邊吹吹海風,其實也能吸收得碘質。

某報張頭版問"who stole my iodine?"  答案不是某一兩家奶粉生產商,而是不餵母乳這決定,以及醫生、衛生官員失卻了常識。

作者: 黃偉德 自然療法醫師 (澳洲健康科學學士、古典順勢醫學專業文憑)

註一:可參考成份列表對照:  http://lllhk.org/WBW-2012-Posters.html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懸浮的城市



悬浮的精英——“内地生”在香港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74
-----------------------------------------------------------------
很喜歡這篇南方週末的報導。在我眼中,一群內地生都是勇敢的追夢者,他們或者只因聽過一首歌,看過某部TVB電視劇,更或者只是道聽途說某某口中的東方之珠,然後就一股熱血直奔這南方小島。基本上這跟我小時候因為經常看美劇,聽美國流行音樂和聽過一個阿姨講美國有超大的迪士尼樂園和幾層樓高的Nike Store,我就像中了魔咒一樣對地球另一端的國土油然嚮往,本質上我覺得是相似的。幸運的是我到訪花旗國只是短短一個夏季,而他們呢,坦白講,不知道,但至少也三幾年。三年跟三個月的分別是,你開始會發覺理想和現實的不協調,你會建立自己的圈子,你也會開始見到歲月的力量。來到夢寐以求的地方之後,該說是圓夢,還是完夢呢?
是的,在我和很多香港人眼中,內地生給我們拼摶勤奮的印象,嚴格來講是太勤奮了,當我們在宿舍嘻哈玩樂、風花雪月的時候,你們竟然在寒窗苦讀。到了出來社會工作,距離就更遠了,是的,或者大家都要OT熬夜,期待長假期去布吉渡假或日本購物溫泉,平時去酒店High Tea,大家的生活模式十分相似,然後雙方關注的卻天南地北。你們不理解我們的政治議題,不明白我們的草根階層生活,不知道某程度上你們是我們眼中的既得利益者的幫凶。何謂既得利益者的幫凶”? 簡單來講,你們所信奉的中環價值香港精神是我們的父母至祖父母所慢慢積累和形成的。當年他們因逃迫戰難、文革、饑荒等,隻身冒險過河,但求保命,繼而謀生,再後來因天時地利,乘著工業和金融地產的發展機遇,獲得了相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與上一輩的人所不同的是,我們這一輩是土生土長在這片土地,衣食無憂,受本地和外國文化熏陶,在我們眼中,除了金錢,還有社會大同、環境保育和民主自由等等的追求。偏偏在上一輩所訂立的既定程序下,我們的追求空間被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侵蝕。某程度上,今日來港的精英內地生,有著他們的影子,而且更樂意遵守他們的規則,參與他們的遊戲。
在這裡,理想和現實奇怪地統一著。一方面,她可以昂首呼吸自由的空氣,另一方面則要低頭紮進世俗的泥土裡。頭腦聰明得深入雲端,腳卻未踩到地面。全文最令我感觸的是這兩句,也是這兩句使我相信,香港人和內地人的距離並不是想像中遙遠。這種高不成低不就和現實夢想落差的無奈,我和身邊很多朋友都會有。真正讓我們懸浮於這個城市的從來不是國籍身份的問題,也不關文化,那是可以多元共融的,真正煩擾的,是在這個地方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根本不能使人踏實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過一點實在的生活,除非那個人眼中只有數字、金錢、利益和既定的人生旅程。要是一個人希望追求簡約的生活,更高的人文層次,老實講,香港還有一段距離。如果那個人沒有盡早了解認清這段距離,並且有勇氣去參與抗爭試圖將之縮窄,或者也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留下來,究竟圖個啥?


2012年8月4日星期六

贏得"只有"獎牌


真的不用太複雜,太花巧的東西,要做國民教育、德行教育、通識教育,安坐家中觀看奧運就足夠有餘。大家首先可以討論商業利益和大眾利益的角力如何差點使香港普羅大眾與奧運競賽絕緣,再看比賽賽場內內外外選手的表現神態,以及中西傳媒的評論和觀點。四年一度的盛事,看點實在太多,難道你真的以為體育歸體育,政治還政治?

即使深被英國殖民時代和西方意識形態洗腦了,看到中國健兒們在場上競賽,我依然是希望你們可以勝出。非關面子,非關國家,而是我真心覺得你們的努力值得被肯定。亦正因如此,就算到最後成績不如理想,我都一樣欣賞你們,更加希望你們懂得欣賞自己。每當有選手”只得”銀牌銅牌就覺得愧對國家、黨、教練和人民一干人等,我都感到可悲。如果你否定你自己的努力和成績,最對不起的,是你自己。還有,拜託,不要覺得自己有責任”保住”甚麼甚麼佳績和獎牌,別的選手也不是菜鳥,一日未比賽,一日都未知生死,這種口吻會成為你的潛意識,雖然或者可以成為你的動力來源,但更可以成為心魔影響臨場發揮甚至往後的人生。最後,真正的高手不但技術高超,也要有風度,萬一落敗,也記得”輸人不輸陣,失牌不失品”。

有人說,運動競技就是為金牌而戰。我認同,但不完全認同。一個運動員刻苦訓練多年,忍受著傷痛和枯燥單調的生活,為的就是走上頒獎台的最高位置,接受最高榮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運動員落場就是為了爭金牌,這是毋庸置疑的。就正如兩個人去開房,難道你會天真地相信大家只是來聊聊天講心事? 除非閣下是不舉陽痿。每個有實力的運動員都必然是以金牌為目標,重點,是金牌。我對幾隊”消極”作賽運動員被取消資格被到無奈,因為他們其實是最積極的一群,就好似下棋時把幾步的策略都想好,這才算是高手。但又正如上市公司大企業,他們總要賺取回報,有業績向股東交代,這點無可厚非,只是你真的要賺到盡嗎? 為了商業利益就捨棄社會責任和道義,然後再以企業家的身分指手劃腳反說打工仔不上進,不提升競爭力,再威脅撤走投資云云。好的,錢,你賺到了,但永遠不會賺夠,到最後窮得只有錢。

Randy Pausch 在其半自傳式著作 The Last Lecture講到,他曾經一心希望成為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但結果也沒有,即使如此,他學習美式足球的經歷卻養成他做人做事良好習慣,日後成就他的一生。有人感嘆運動員退役後就風光不再,生活潦倒。事實上,沒有人要為他們的生計負責,除了他本人。如果他們眼中就只有金牌和金牌而已,無論得到與否,離開了這個舞台,還有可能發光發亮嗎? 金牌是無可否定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但通往此處的道路並不只有一條直線,到達高處後亦總要退下來,繼續走另一段的路,願健兒們能夠享受這個過程和路上的風景。

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笑看奧運


我第一個有印象的奧運會,應該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隨後的悉尼、雅典、北京和今年的倫敦我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奧運會對於我來講是個情意結。1996年的時候我11歲,小學五年級,正值兒童期的黃金期,任何那些年發生的美好事物都會陪伴一生。因為我是獨女,暑假時為了找尋玩伴和方便被照顧,我就會被送返內地,在親戚家中住上一兩個月。要是遇上奧運這些盛事,一班嘩鬼必然全天候在電視機旁吶喊助威。當年不僅有香港的李麗珊歷史性奪金,更有伏明霞、鄧亞萍這些經典名將,還有王義夫戲劇性落敗的一幕,至今仍然深刻。就正如即使今日美國籃球夢幻十隊實力超班,星光熠熠,大家始終覺得當年的夢幻一隊是最優勝;也正如相比Federer vs Nadal,更多人覺得Agassi vs Sampras才是夢幻對決。是的,真正的體育競技越來越夢幻了,體育精神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也敵不過殘酷的利益現實。商業品牌間的競爭和粗暴壟斷,國與國之間的面子和榮辱,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輸送,沒有最醜陋,只有更醜陋。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消極對待這局面,反而我覺得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盛事的可觀性。在最光榮的背面,總是最黑暗的地方。要不是Phelps在一屆奧運囊括八金,他服食大麻的新聞價值基本上不會存在。一本歌頌奧運的回憶錄和一本踢爆奧運選手村的荒淫事件的雜誌,相信後者會更具娛樂性,銷路更佳。

中韓印三國因為”消極”比賽而被取消資格,我認為是頗冤枉的,雖然有關當局的決定也是無可厚非。以陰謀論的角度來講,這是西方國家的手段,因為中韓印都是羽毛球強國,當她們被取消資格,最得益的就是三支補上的隊伍。其實越是有實力隊伍,越會有策略地步處整個賽系的戰略,而不是打一場算一場,走線根本是比賽的一部份。錯就錯在三個國家都做得太明顯,要是懂得來一個飛身魚躍救球,落地時不幸受傷然後忍痛完成賽事,最終卻因為傷痛影響發揮而落敗,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運動員除了本項的訓練,也需要cross-training,排球運動員會踢足球訓練下盤,體操和跳水運動員會學習舞蹈提升身體優美感,也許日後所有運動員都要上專業演戲課程,並加入戲劇治療的元素,既可以作為心理舒緩,更重要是有實際用途,以後在足球場上插水,籃球場上的假動作,以及這種羽毛球場的最高境界,”要贏先要輸”的演出將更臻完美。說不定以後的奧運閉幕典禮,會加上奧運奧斯卡環節,表揚演技最好的運動員和最佳導演的教練,最後少不了最佳監製裁判員。錯了,最佳監製應該是奧委會。

中國的運動員相信是最需要心理舒緩的一群。是”輸少當贏”的阿Q心態,還是外國人真的比較樂天? 取得銀牌銅牌的運動員怎麼比金牌中國選手更開懷歡笑,更激情澎湃呢? 大家見到中國選手奪金的表情嗎? 不能形容為興奮,只能說是釋懷。這都情有可原。運動員的每一個跳躍,每一個翻騰甚至可能放個屁都背負著十三億同胞的光榮和期望。苦練十年,過關斬將成為國家代表,就是為了這為國爭光的一刻,要是偏偏在這個時候失誤,痛失金牌兼破壞國家囊括N金的豐功偉業之餘,再要被傳媒國民口誅筆伐,還有甚麼心情講甚麼享受比賽。要是勝出了,也僅記要感謝國家,其次是教練,至於你的甚麼至親、愛人就少提,個人的天賦和努力絕對免提,因為在黨的高明領導下所有運動員都會得到基因改造,毛主席思想才是指導你奪金的最大動力。

本屆開幕式的大導演Danny Boyle確有先見之明,把Mr Bean這個終極無賴猥琑配上最莊嚴正式的管弦樂團,營造最深刻的詼諧。其實賽場的內內外外也不過如此,認真就輸了,還倒不如笑看風雲。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強颱風韋森特 (2012 年 7 月 26 日)


在天文台的網站看到一則關於香港10號颶風信號的短文,內容十分有趣。我在私人筆記中形容韋森特為一個有性格的颱風,她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前進,突然停了下來,再以六個地區或國家都預測不出來的路徑,忽然轉向90度往北移動。在氣象學家眼中,她能夠在四十八小時內迅速從熱帶風暴增強成為強颱風也是極為罕見。

我記得讀小學的時候,班主任教常識科時講到,以前香港是有5、6、7號風球,即今日的8號信號的不同方位,但當時的人往往誤會為風力增強,引起混淆,遂改為今日四個方位的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在下文所記錄的時間以來,即一九四六至二零一二年間,十四個10號颶風信號,有六個都是1960年代出現,隨後慢慢疏落,在千禧年代完全一個也沒有。近年大家都在討論李氏力場,那當然是側面譏諷居多,但我認為這二、三十年來香港的建築群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尤其在颱風氣象來講,李氏力場也不無道理。

-----------------------------------------
http://www.hko.gov.hk/press/SP/pre20120727c_uc.htm

強颱風韋森特 (2012 年 7 月 26 日)
 
天文台於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凌晨強颱風韋森特襲港期間發出10號颶風信號,是十三年前即一九九九年九月颱風約克襲港以來首次的10號信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過去六十七年期間(一九四六至二零一二),共有十四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10號颶風信號。圖一顯示這十四個熱帶氣旋的路徑。

自一九四六年後1至今的十三個熱帶氣旋中,以8號或以上信號生效期間計算,四個為超強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三個為強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50-184公里),六個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8-149公里)。表一2顯示這些颱風的強度及最接近天文台的方向及距離。韋森特是自一九四六年以來導致天文台發出10號颶風信號距離香港最遠的熱帶氣旋。表二比較了韋森特與其他熱帶氣旋襲港時的最高陣風及最低氣壓。

韋森特在南海的移動路徑頗為不尋常,它開始時採取偏西路徑,於七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在香港東南偏南約350公里處停留約十五小時,然後以西北方向移向華南沿岸。韋森特亦在最接近香港前四十八小時迅速增強,從熱帶風暴增強成為強颱風。這樣迅速增強的情況,以上述熱帶氣旋來說是史無前例。

自一九一七年起,天文台運作一個以號碼表達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以提醒巿民風暴情況。現時警告系統設有1、3、8、9及10號信號,各信號的意義見圖二。在一九七三年3以前,警告系統設有1、3、5、6、7、8、9及10號信號,其中5、6、7及8號所警告均為烈風或暴風的風力,即每小時63-117公里(34-63海浬),風向分別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圖三)。為加強公眾了解這四個信號所警告的風力都是一樣,這四個信號於一九七三年分別被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所取代。天文台在此澄清:過去的5號信號等同今天的8號西北信號。

至於9號信號的意義,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圖二)清楚地指出,9號信號是提醒市民本港烈風或暴風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這個信號是向市民警告具破壞性的風力正在增強,並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起了預警的作用。當9號信號發出時,市民應已完成所有預防措施,切勿外出,並應遠離當風的門窗,以免被隨風吹來的碎片擊中。

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是一個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系統,目的是減低熱帶氣旋引致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市民應熟習這些信號、其意義及相關的預防措施。


 
 

1 一九四六年的部份熱帶氣旋資料不詳
2 有關韋森特的資料均是臨時資料
3 一九五六年前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早期歷史見天文台網頁:
http://www.hko.gov.hk/informtc/tcsignal_history_uc.htm